绩溪视窗 网站二维码
绩溪电信
伟大的变革
钱学森 绩溪视窗 新春走基层
榜样3 国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
当前位置: 绩溪视窗 > 文章详情

绩溪人与休宁

作者: 唐延军 文章来源:绩溪视窗 点击数: 10005 更新时间:2016/6/22 10:09:40

 

一提起休宁,人们脑海蓦地跳出“中国第一状元县”的称号,令人肃然起敬。从古至今,人们祟拜状元,敬重状元们那种“敢于争先,勇争一流”的拼搏精神。

休宁位于安徽省最南端,离屯溪18公里。自古流传俗语“先有休宁,后有屯溪”,也即屯溪原为休宁的一个镇,后来随着政治、经济的发展,逐渐形成徽州的中心城市。

屯溪处于休宁东部,沿公路地势平坦,一望无际的农田、房舍,近处只有为数不多的小山、丘陵,远处大山逶迤。率水、横江从深山蜿蜒至屯溪汇入新安江,两岸平原〔徽州三大平原之一---休宁万安平原〕又称屯溪盆地,江南鱼米之乡。

顺着宽阔的公路前行,黄山市经济开发区已往休宁方向伸展,一排排漂亮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已形成一座新城。汽车站早已迁至营运,未来的新线火车站黄山北站也要座落此地,高速公路屯溪西站紧靠万安镇,离市经济开发区〔梅林〕很近。

沿万安古镇往县城海阳镇方向,休宁新城初具规模,房屋已与万安基本连成一片,形成气势。县城扩大了,发展空间更为广阔。

休宁县的地势,中部、东部较为平坦,南、北、西三个方向渐渐升高。地貌以山地、丘陵为主。它的周边与浙江、江西交界,密布高山大川。最高山峰六股尖,为怀玉山脉主峰,海拔1629.8米,东北坡是钱塘江正源新安江的发源地。

休宁山高水长,风光旖旎,不仅风光迷人,而且自古文风昌盛,人杰地灵。

走进中国第一状元县,状元之风扑面而来。县城中心建起了状元广场,开辟了状元博物馆,一批“状元”品牌横空出世,状元故里大酒店、状元食府、状元福地,举办古代科举考试展览、“武状元”演武大会等,吸引了不少有志当各行各业“状元”之人士,还有希望家中子孙能出“状元”之长辈,慕名到状元县来取经,接受状元文化的熏陶,望子成龙之壮志更加豪情万丈。

休宁“状元县”品牌蜚声海内外,令人瞩目,为县域经济平添巨大的动力和无形资产,越来越产生可观的经济效应和无尽的财富。因为它一是抓住了国人崇拜状元、勇于争先、光宗耀祖的心理,二是抓住了每户家庭希望子女读书成才、“鲤鱼跳龙门”、飞黄腾达的风尚,大有可为。

休宁县历史上据考证是名符其实的状元县。从唐武德五年正式开科取士,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科举,1300多年中,全国共录取状元800多个,而休宁从宋末到清光绪的600余年间,本籍和寄籍加在一起,共出了19个状元,稳居全国之首。这些数字统计出来,不能不令人惊讶。当时休宁人口只有十七八万,地处偏僻,大山阻隔,奔波在外做徽商之人众多,发奋读书、立志科举、重视教育可见一斑。徽人“徽骆驼”精神之坚韧,徽州乃藏龙卧虎之地。

休宁向外打出第二张牌是“中国有机茶之乡”,县政府以“生态立县”,“打绿色牌、走绿色路。”绿色是休宁最大的本色,有山皆绿,有水皆清。“新安源头满眼绿,状元县里好风光。”森林覆盖率达80%以上。经过持续努力,获得“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”和“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”称号,进一步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,林下掘金,山绿民富,农民增收有了可靠的保障。

休宁山清水秀,物产丰美,好山好水产好茶,历来是“屯绿”生产地,不仅历史悠久的“屯绿鼻祖”松萝茶,回味无穷的“屯绿极品”茗洲炒青、白岳黄芽等深受青睐,而且近年开发的新安源银毫等系列有机茶还畅销于东南亚、欧美市场。每年出口绿茶近两万吨,其中有机绿茶约三百吨,一直稳居“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”的宝座,真乃“绿水青山最是金。”

接着,休宁向外打出“中国乡村旅游福地”的口号,利用状元县和全国有机茶之乡的名片,打造特色旅游,“福山福水福人家”,推介优美的白岳风光、秀丽的乡村景色,同时抓住新安江之水发源于六股尖之优势,大做水文章。

“休宁的水是财,休宁的财是水。”有好山必然有好水。休宁全县境内依然保持一级饮用水,是全国饮用水质量最高的县,最安全的县。休宁多河流,据统计共有237条,最主要的河流是率水与横江,分布在南部和北部,接纳大大小小的支流,自西向东横贯全县。由于位居上游,高山峻岭,森林茂密,水量充沛,清澈透明,幽静晶亮。六股尖之龙井潭瀑布,天然山泉水,水质清亮甜美,滴滴爽心田。涓涓水滴,一路欢快地唱着大自然的颂歌,也唱着财富的赞歌,奔向前方,奔向新安江。

休宁灿烂的历史文明,是一代又一代休宁人艰辛奋斗的结果,其中也包含了无数绩溪人的默默奉献。

 

 

踏着西街石板道〔现称齐宁街〕,一个炎炎夏日的上午,我走在昔日明清时期,休宁县城最热闹繁华的大街上。我慕名寻访徽墨四大家之一的休城胡开文墨店。

老街东起陪郭头,西至十墩十一孔的夹溪桥,长约一里多路。街上,古老的店铺、民居非常稀少,但依然能见到它的踪影。没有一家现代商铺,有的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见到的木头柜架,有杂货店、灯具五金店、药店、理发店、小吃店等,几个老人守着柜台。街上行人冷清,没有人逛街进店。现在老街更多的功能是居住,房子多是两层楼,新房子盖的也有年头了,没有阳台和塑钢门窗,老房子也经过简单改造,里面仍破旧、阴冷,一迈进去,是木板隔成的厢房。街面上,一部分店铺是木板门,一部分已用铝合金卷闸门。

走到老街一半路程,来到胡开文墨店门前。一把铜锁锁住木头门。整个商铺门面全是杉树门板,已被风雨冲刷成道道沟痕,颜色灰黑。店铺面街座北,对着育才巷口,上挂齐宁街142号地址。站在墨店门口,我愣了一会儿。环视四周,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名震四方、清朝乾隆后期崭露头角、徽墨业集大成者、同时又把徽墨推向世界的大家、墨店遍布天下的胡开文百年老店。

胡开文墨业的开创者胡天注〔1742—1808〕,是一位来自绩溪上庄的年青人。十三岁离开家乡,赴休城汪启茂墨室当学徒,由于聪明、勤奋、能干,十五岁(1756)被老板招为女婿,变成了汪氏家族重要一员。十九岁(1760),承租屯溪汪彩章墨店,开始了独立的坐堂卖墨生涯。二十四岁(1765)时,接替岳父在休城的墨业,开始了制作生产徽墨的事业。

休城胡开文墨店,系前店后坊。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,是一座由大厅、客厅、花厅、八合院、四个四合院、五个大三间以及帐房、厨房等组成的建筑群,内有128个门阙相互连接。在寸土寸金的西街宝地,占地面积广大,气势宏伟,证明胡开文墨业兴旺发达,蒸蒸日上。

胡开文墨业自胡天注过世后,在其儿子胡余德主持下,承前启后发扬光大,到其重孙第三代传人胡贞乾〔休城墨店〕手上,1915年制作“地球墨”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,为中国徽墨争得了辉煌荣誉,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。

墨店隔壁老太太热心告诉我,胡开文第七代世孙,就住在对面巷子里,另盖了两层小楼。墨店早已卖了。问巷子里开店的,就能找到。

我顺利地找到了胡开文第七代世孙,个子高大、瘦长,精神抖擞,讲话很有中气,夫妻二人身体健康。他大名胡玉麟,今年82岁,离休干部,休中18届高中毕业生,1949年6月在屯溪参加皖南革命干部学校,毕业后先在歙县参加工作,后调回休宁,干过教师〔爱人也是教师〕,在县教育局离休。生育5个子女,都成家立业。

胡玉麟讲,他父亲在休宁干律师,离开墨业。爷爷开墨店,1956年停业不开了。后来墨店老屋年久失修,要倒了,再加上开了公路后,西街渐渐冷落了,大约1994年卖给人家开豆腐店。过去的胡开文墨店占地面积很大,房子很多,加工作坊、住人,都在里面。卖的时候只有127平方米,很小。那还是有一年《新安晚报》记者采访他,由县委宣传部一个科长带了来,后来报纸上发了一个整版的文章,县委书记看到后作了批示,政府才下决心收购,又花钱修复得以保护。

 

 

江南江北路迢迢,马上朱颜觉渐凋。

今日故乡初入眼,丛山关下巧溪桥。

这是一首著名的写绩溪的《过丛山关》诗,脍炙人口,历经多个朝代,传诵不衰。

四句诗,前句叙事后句写景。前两句描写了诗人自江北到江南,路途遥远,骑在马上看到山上发红树叶渐渐凋落,点明诗人千里迢迢返乡而来,时间是深秋或初冬时节。后两句前句直白,第一眼看到了故乡,后句点明“初入眼”的地点在“丛山关下”的“巧溪桥”这个位置,丛山、关隘、小桥、流水,一幅美丽的画面,诗就此结尾,面见家乡的一腔豪情,千言万语,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意犹未尽,让人回味无穷。整首诗,前两句有点悲凉的气氛,路途艰辛,时令深秋,后两句笔锋一转,一种见到家乡见到亲人的激切、喜悦心情,跃然纸上,使每一个读诗之人都能体会到,同诗人一起回乡,一起高兴。

古代丛山关是徽州的北大门,是徽州府与宁国府的分界线,一登上丛山关,就进入徽州了。

古诗富有唐诗风格,读起来朗朗上口,铿锵悦耳,而且很快就能领悟诗意,妇孺皆知。诗人以自然、淳朴的笔调,表达了游子返回家乡时而产生的欢乐、激动心情。金诗景中抒情,情中绘景,情景交融。人们一边读诗的时候,脑海里自然勾勒了一幅山水画,很有景致,很有意境,很有徽州味道。

读了诗,我们知道诗人文才飘逸。古代文言文盛行,艰涩难懂,又没有标点符号,文章内容全靠自已揣摸。因此要把诗写出意境,写出风采,写出人人喜爱的佳句,没有很深的文学修养,那是不可能的。

这首《过丛山关》诗的作首,就是明代著名才子、历任太常寺卿兼侍讲学士〔给皇帝讲课〕、礼部右侍郎〔卒后追赠礼部尚书〕,休宁人程敏政。

《徽州五千村·休宁县卷》介绍,程氏是休宁的第一大姓,在海阳城区主要居住在陪郭头一带。程氏的杰出代表要数程信、程敏政父子,过去高高矗立在陪郭头的“父子尚书坊”,是最有力的“论证”。程信官至兵部尚书,儿子是礼部尚书,家乡人雅称“父子进士、父子尚书”。

程敏政〔1444—1499〕,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天斌,刚会走路,读书就过目成诵,人称神童。十岁时随父赴四川任上,因能文善对,深受巡抚钟爱,荐于英宗皇帝,应召入宫对句吟诗。小敏政跨越宫廷门槛时显得很吃力,英宗随口吟出上联:“书生脚短。”程敏政跨过门槛,跪下答道:“天子门高。”英宗赐座。此时逢御膳监进蟹,英宗手指盘中吟道:“螃蟹一身甲胄。”程敏政立即答出下联:“凤凰遍体文章。”英宗大喜,当下又出题目,叫程敏政作诗写文章,深得欢心,破格诏读翰林院。成化二年〔1466〕,22岁时登进士第二名。

孝宗继位后,特呼程敏政为“先生”。时有“学问渊博程敏政,文章最好李东阳”之说。因才高自负,弘治元年〔1488〕被御史魏璋以暧昧之词弹劾罢官,五年后复出。弘治十二年〔1499〕春,与李东阳共主会考,因考生唐伯虎、徐经与其有旧交,预做文章恰与试题吻合,被人以泄题罪弹劾下狱。后查出系冤案,始出狱。不久,因郁愤成疾而卒,终年55岁。

程敏政一生著作颇丰,为徽州编有《新安文献志》,纂有明弘治本《休宁志》38卷,为休宁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。

我站在县城中心的陪郭头,早已没有父子尚书坊的踪影,四周高楼大厦,林立的商家店铺,人来车往,熙熙攘攘。这里是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条大街的起讫点,三条大街都开了公路能跑汽车,只有西街仍是石板道,尚有徽风古韵。

我在陪郭头、西街,访三轮车主和开店的老者,遍问程敏政和父子尚书坊,都摇头不知。

休宁号称状元县,对状元人们如数家珍,而程信、程敏政父子尚书,已渐被人们遗忘。《明史·列传》上徽州有六人,程敏政是其中之一。应当说,论做官、论功绩,程氏父子一个武将一个文官都是尚书,在徽州也是屈指可数的,盖过状元。从旅游角度出发,也是值得开发的,而且很有开发价值。

 

 

徽州自古民风淳朴,崇文重教,史有“十户之村,不废诵读”,家训“五百年人家无非积善,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。”可见读书蔚然成风,教育已相当普及。徽州教育祟尚“经世致用”人才的培养,致力于科举与仕宦,封建科举制度使其出尽了风头,徽商的发育发达也进一步推动了徽州教育的发展。

从屯溪至休宁县城,中间必经万安,这是一个千年古镇,古有“小小休宁县,大大万安镇”之说。古镇有两大名闻天下之宝,一是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吴鲁衡罗盘,一是徽州第一所公立中学休宁中学,20世纪徽州新式教育的策源地。

休宁中学座落在万安古镇公路之北,亥山脚下。要论说休宁中学在徽州的影响力,乃至于只要人们一提到万安,便会想起“休中”。或者人们在议论某人貌不惊人而说话办事懂理数时总会说,“你别小看他,人家可是在万安读过书的!”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徽州,能在休中读过书的人,足以让人们刮目相看。

鼎鼎大名休宁中学的前身,乃安徽省立第五师范学校〔后改省立二师〕,创办人即第一任校长,就是绩溪人胡晋接先生。

胡晋接〔1870—1934〕,秀才,郡廪贡生。光绪二十九年〔1903〕,应仁里村巨商聘请,首创新学,开办私立思诚两等小学校,主持校务八年,成绩卓著,开徽属近代教育之先河。辛亥革命后,被推为安徽省临时代议员,后任省督学,负责视察徽州教育。民国二年〔1913〕元月,任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长,校址始设歙县紫阳书院,翌年二月,更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,经三迁校址,最后定址休宁万安镇新棠村。

胡晋接主持校长15年,适逢袁世凯称帝、军阀混战、国民革命,战乱频发,国贫民穷,办学之艰辛,条件之艰难,闻所未闻,现代人乃无法想像,可想而知,在这种艰苦环境下,胡校长坚持办学,毅力之坚韧,信心之坚定,精神之可嘉,也令今人仰慕。

说起胡晋接创办省立第五师范,一波三折,个中酸苦,无法描述。还有经费之紧张,校舍之简陋,老师、学生的吃喝拉撒睡,都要操劳。同时,一边忙教育,一边还要忙于筹措校款,购买图书器材,建设学校,真是一头老黄牛,勤奋耕耘,鞠躬尽瘁。

据颜振吾文章《胡晋接与徽州教育》介绍,1913年4月10日,胡晋接宣告第五师范学校成立,并发出通知于9月27日开学。新任安徽督军在开学的前一天,突下“训令”:“查该校用款较钜,一时力有未逮,应暂停办半年,以纾财力。”此时各地师生都已长途跋涉到校,正待开学上课。胡校长经与全体师生商议,制定几项维持办法,具文报省署批准。“1.教职员薪金,暂以五成致送;2.学生暂行自垫三个月膳食费十元,权以本学期缴纳之操服费作抵;3.经常费暂借学生保证金应用。”省督军仍不批准,又来一道“训令”。胡校长无奈,只得再写专呈想方设法力争,进一步提出维持办法,同时还找了当时的内务司长、教育科长等人,“居间疏通”,当年的11月19日接到省督军的第三道“训令”,同意办学。几经周折,老天不负有心人,终于取得了继续开办权。

极端困难的办学环境,没有压倒胡晋接。学校创办伊始,几乎是白手起家,尤其是没有适合的校舍校址,由此造成了学校两年三搬迁的艰难局面。迁至休宁万安之后,在全校师生的发愤努力下,多种经营蓬勃兴起,校园内变得像一个职业社会。先后开设了贩卖部〔贩卖图书、仪器、文具、表薄及日用品等〕、豆腐坊、旅社部、印刷厂、陶务部、摄影部、校园部、养猪、种菜、种粮油作物、栽漆树、造林等,还有一个建筑工程队,专司本校校舍的维修及新建,并对外承包业务,为学校创收集资。胡校长办学一贯坚持教务与事务并重,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、生产技能和办事能力的训练,除少数专业性强须连续工作的行业雇用少量工人外,其余大都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参加劳动和管理。由于持久不懈地勤俭办校,学校从无到有,由小变大,蒸蒸日上。到了1924年,校舍由70余间发展到500余间;建设了1座大图书馆,藏书2700余部15000余册;建设了1座科学馆,有仪器570余件,化学药品360余种,生物理化等科均可分组进行试验;购置模型100余种以及大量的标本。开辟了大操场。校园周围构筑了宽广的围墙。还在校后亥山营造了大片森林,等等。尤其令人称羡的,教职员工薪金可保无虞,年年都能逐月足额发放,师生们称赞:全国罕有,堪称一大奇迹。

1990年版《休宁县志·人物卷》高度评价胡晋接:“晋接从教35年,主张教育与生活、学习、运用相结合,提倡实用主义教育,积极倡导改进普通教育,推行职业教育,用教育手段,开民智,育新民,以图救国救民。他主持省立二师校政15年,管理严,校风正,教学质量高,历年来培养造就不少人才。该校被誉为徽州学府,名扬全省。”

胡晋接先生是一位生前死后有口皆碑的人,胡适称赞他是“徽州学界不可多得的人才”。1914年4月,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视察“省立二师”,在日记中极力称赞“余观是校,不觉为之神往……”,并刊于全国教育学报上,一时“省立二师”名扬全省、全国。

绩溪县人曾就读“省立二师”而后成名人有:著名水电专家、华中理工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程良骏先生,一代名师、著名教育家胡稼民先生等。

 

 

我行走在绩溪与休宁之间,眺望历史的天空……我常常思想,许多历史遗迹早已湮没,许多历史人物已被人们遗忘,惟有山清水秀的徽州大地,哺育了群星璀璨的“状元”,哺育了一代代胸襟宏阔的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、朝廷栋粱,他们是民族的脊梁,小城的灵魂。

人,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,总要给历史创造点什么,给子孙留下永远也摧残不了的精神!

历史开启未来。

 

 

版权所有 清凉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: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举报不良信息电话:17756398069
邮箱:zgwjxsc@163.com 地址:绩溪县城适之街老凤祥银楼二楼 皖ICP备1502356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38号